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提出了倫理先行、依法依規、敏捷治理、立足國情、開放合作的科技倫理治理總體要求,并明確要求“壓實創新主體科技倫理管理主體責任”。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主陣地,高等院校肩負著把握科研倫理方向、落實科技倫理管理主體責任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高校進一步提升師生科技倫理素養、規范科學研究和學術管理、推進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構建。
健全制度體系,強化監管治理
完善的制度體系是科技活動和科技倫理治理高效開展的重要外部保障。為有效杜絕科技倫理失范行為,社會呼喚更強有力、更高效的制度體系,推動制度規范的制定完善、監管組織的設立健全和監管措施的執行強化。
1.完善頂層設計,健全科技倫理制度和治理格局
參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國際國內公認的科技倫理原則,結合高校實際,制定體系完整、公開透明、協調一致、運行有效的制度規范和實施細則,使科技倫理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推動科技倫理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針對不同技術和專業領域,高??梢苑诸惤惱淼赖聵藴?,進行分類管理。
在設計完善相關制度時應堅持促進創新與防范風險相統一、制度規范與自我約束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監督治理和道德建設協同推進,以剛柔并濟的制度規范護航科技倫理。一方面要借助科技活動違規認定標準、科技項目倫理審查與跟蹤規則、違規懲處細則等剛性制度,對科技工作者形成外部約束和威懾,防范科技風險、規范科研行為、懲處違規操作者。另一方面,堅持完善科研誠信與學術道德規范、學風建設細則等柔性制度,喚醒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自律意識,正向引導其自覺遵守科技規范。
除此之外,還應吸引科研人員、高校師生、科技協會、政企界科技工作者等不同群體為制度建設和治理措施的完善提供指導或建言獻策,接受社會各界監督,擴大治理隊伍,形成多主體參與、多層次協商、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2.組建治理機構,加強科技倫理委員會建設
科技倫理(審查)委員會是高校對科技創新活動、科研工作進行內部治理,履行科技倫理管理主體責任的特定組織和專門機構。近年來,我國諸多高校應科技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成立了科技倫理委員會,但不少高校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因此,各高校亟需加強科技倫理委員會建設,推動對科技研發工作的合規、高效、優化管理。
高??萍紓惱砦瘑T會應遵循科技倫理治理相關制度規范,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將科技倫理治理納入日常管理范疇,發揮對科研活動的決策、咨詢、監督、執行等功能,切實履行制定科技倫理審查和評估方案、依規進行科研活動監督管理、提供科技倫理提升與咨詢服務、推動各界協同合作與多元共治、為學??萍紓惱碇卫眢w系建設獻計獻策等職責。
3.加強執行力度,強化全過程科學監管
為確??茖W研究的每一步驟都可管可控、有序開展,高??萍紓惱砦瘑T會應以相關制度規范為依據,對科研項目的每一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倫理審查與監管。以科研項目為例,在立項審批階段,委員會應做好風險研判工作,并對科研人員進行預警提示和倫理指導,提高其規避倫理風險的意識;在項目實施階段,進行檢查監督和督促整改,校正項目進展過程中的倫理航向,及時阻斷違規行為;在結束驗收階段,對科研成果進行審查評估,對學術不端、科研失信者追責問責,依規進行嚴厲懲戒;在科研成果轉化階段,應做好成果備案,通過不定期的檔案查詢和追蹤來監控成果的應用推廣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倫理治理具有兩面性:治理不足會導致倫理風險,過度治理又會限制前沿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執行制度規范過程中也要靈活管控,針對一些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科研項目或新興科技研發,要實行研究與應用差別管理,在科學研究階段適度鼓勵探索,在應用階段嚴把倫理關,必要時引入多方審查評價機制,保證科學監管。
提升風險意識,倫理教育常態化
面向科研人員和廣大師生展開科技倫理教育,是提升高校整體科技倫理意識、踐行科技倫理規范的重要著力點。
1.加快構建高??萍紓惱斫逃w系
將培養科技倫理意識、遵守科技倫理準則與規范等納入高校學生培養方案,并貫穿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材編審選用、學業考核等各個環節,推動科技倫理教育常態化,讓學生在知識層面掌握科研倫理準則,技能層面提升問題甄別能力,態度層面形成倫理價值認同,實踐層面開展負責任的科學研究。
要完善課程體系。秉持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思路,在培養方案中增設必修課程,既要有學術道德與科研誠信、科技倫理史等公共課,又要在各專業方向的模塊課程中結合專業學科特色設置科技倫理核心課程,如工程倫理、醫學倫理、人工智能倫理等。除了專門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也應將科技倫理的理念和內容融入課程設計和課堂互動中,采用滲透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科技倫理相關問題的討論,提升技術批判思維和科技倫理素養。此外,各高??梢詤f同合作,打破資源壁壘,融合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及其他專業學科的優質師資,共同搭建涵蓋多學科、多領域的科技倫理課程資源平臺,推出線上精品課程、開展研討和講座以及線下實踐項目等,為師生提供學習、對話、合作的機會和平臺。
此外,要豐富教學模式。教師要采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浸潤式、互動式、啟發式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對科技倫理問題關注討論的能動性和參與度。課堂教學之外,還應注重學生的道德實踐,強調科技倫理教育的“知行合一”。例如,運用“行走的課堂”這一教學形式,帶領學生進行科學實踐、科技研發的實地考察和觀摩體驗,以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積極性,使科技倫理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行為規范能夠真正人腦人心人行。
2.強化科技倫理研究與科研支撐
加強對科技倫理的研究,是高校落實科技倫理管理主體責任的重要前提。具體而言,科研人員可圍繞三個層面來展開研究。一是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國外在這方面已有諸多成果,如歐洲學術界提出的“負責任的研究和創新”(RRI)原則,已成為普遍認可的科技倫理研究新范式。高校需要在現象認知和理論建構的基礎性研究中補齊短板、強化弱項,通過加大支持力度,鼓勵科研人員關注新問題、新領域,大膽創新研究視角,推動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實現理論研究突破。二是加強制度規范、健全治理機制的研究,為約束規范科技活動、提升科技倫理治理效能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加強在科學實踐中落實倫理規范及倫理治理問題的研究。
在強化科技倫理研究的過程中,要注重提升科研人員科技倫理素養。加強對教師及科研人員在倫理道德、科研規范普及和科技倫理踐行等方面的日常培訓和考核,引導其貫徹“負責任的研究和創新”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支既懂科技又有倫理素養,既有科研熱情和科研能力,又能堅守科技倫理良知和規則的科研、教學人才隊伍。
建立預警機制,風險防范精準化
科技倫理重在源頭治理,高??萍紓惱砦瘑T會應建立包括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在內的預警機制,并提升準確研判風險、高效預警和妥善處理安全事故的能力。
1.動態管理與精準預警
根據《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提出的目標要求,高校應加快建立科技倫理預警機制,推動管理動態化、預警精準化、處理高效化。預警機制的建立和運行應把握“信息預警-警情評估-決策處理”的邏輯和流程。首先,建立科研項目檔案,進行全程化、動態化跟蹤,并打通預警信息收集渠道。其次,基于專業評估團隊和相關技術手段,對預警信息進行倫理風險精準研判。最后,根據風險程度分別采取提醒防范、中止糾偏、終止處理等不同措施。
此外,科學技術的快速迭代、科研選題范疇的擴展以及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要求高??萍紓惱砦瘑T會不斷提升科學預警的能力,以靈活應對新的倫理挑戰。通過掌握新的科技風險研判標準、新的預警和應急處置技術來提升應對新問題、新情況的能力。通過定期組織科技倫理典型案例交流研討,培養感知和研判風險的敏銳度,提升及時預警和積極防范的能力和效率。
2.制定事故應急方案
針對安全風險指數較高的科技活動,尤其是對于涉及生物安全、危險化學品使用等安全風險指數較高的科研類實驗室,高??萍紓惱砦瘑T會要制定專門的應急工作機制,制定責任明確、流程清晰、迅速高效的應急處理方案。一旦事故突發,要做到及時控制、妥善處理和如實上報,切實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保證參與者人身安全。應急方案的有效實施需要事故處理者有較高的安全意識和組織處理的能力,因而需要定期開展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理知識技能培訓,對應急預案進行模擬演練。
參與國際合作,為全球科技倫理治理貢獻中國力量
全球科技倫理治理需要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需要中國高校的積極參與。中國高??萍脊ぷ髡呤鞘澜缈萍脊餐w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球科技倫理治理體系中的一分子。遵循科技倫理原則、攻克科技難題、增進人類福祉的追求是我國高校與世界各國的科技力量開展對話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我國高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目標。
1.推動國內外教學與科研管理合作交流
在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下,國內高校應積極與世界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特別是在科技倫理教學與實踐等方面有豐富經驗或取得顯著成效的院所加強交流合作,通過互派考察團、共建科技實踐工作坊、開放共享線上課程資源和虛擬實驗室等多種合作模式,促進優質資源雙向流動,共享人才培養、師資培訓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經驗,并進行本土轉化,形成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特色的高??萍紓惱碇卫眢w系,從教育和人才源頭上提升我國高校參與全球科技倫理治理的能力與水平。
2.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倫理治理
一是轉變觀念,以更加開放、負責任的姿態深度參與科技倫理治理的國際合作。高校應積極加入國際重大科研項目或科學組織,參與國際性學術會議,與國內外學者共同構建科技研究與治理共同體,力求在科技研發、應用、治理的倫理底線、價值理念、制度規范等層面形成國際共識,制定切實有效的國際公約,并自覺踐行相關規范和倡議。二是關注前沿,高??蒲泄ぷ髡邞雨P注和參與全球重大前沿科技倫理議題,攜手推動全球協作治理。尊重不同文化價值理念,在爭議中尋求共識,協同應對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挑戰。三是主動發聲,我國高校和專家學者應重新認識中國科技在世界科技發展中的方位,了解新的全球格局下我國科技戰略的定位和需求,積極作為,在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礎上,爭取在國際科技治理和倫理規制領域的話語權,提升我國高??蒲辛α吭谌蚩萍贾卫眢w系中的影響力,為科技向善和人類福祉貢獻中國高校力量。
(作者龍耘系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雪倩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尚新英)